珠山八友是民國時期以王大凡、王琦、鄧碧珊、劉雨岑、汪野亭等為代表的粉彩和瓷版畫的高手,他們以傳統的中國畫為基調,在繼承景德鎮陶瓷傳統的基礎上,汲取民間景德鎮陶瓷藝術的營養,以揚州八怪為典范,以海派藝術家為榜樣,容納西方陶瓷藝術風格和技法,投入瓷藝創作,沖破明清官窯的藩籬。如王大凡不用玻璃白打底,直接將彩料涂到瓷胎上的落地彩技法至今影響著景德鎮陶瓷藝人。鄧碧珊是第一個在瓷板上描繪人物肖像的瓷畫家。劉雨岑創"水點"技法。
器形:“珠山八友”瓷藝作品以瓷板畫、琮式瓶、文房用具等陳設瓷為主。當時他們畫了不少單幅瓷板畫,以及用作臺屏、掛屏、多扇圍屏的組合瓷板畫,最突出的是合作畫了不少成堂(四塊或八塊)的瓷板畫,這種作品形式完全是在商業意識驅使下產生的。另外“珠山八友”也好在四面平整的琮式瓶上作畫,這類方瓶有的是兩面作畫,兩面題字,有的四面都作畫,從局部來看,海面也是一幅單獨的瓷板畫,作品的文人畫韻味十足,很有書卷氣,它能集各類題材、各家風格于一器,使受畫者利于收藏。
胎釉:民國時期用來畫瓷的瓷胎胎質細膩潔白,硬度相對較高,釉面潔白潤滑,胎釉結合尚好,但也伴有雜質,在放大鏡下見有薄薄的氣泡層。此類胎釉多為彩繪具有一定藝術價值的陳設瓷所用,“珠山八友”作品的瓷胎多屬此類。一般來講,“珠山八友”作品中陳設瓷的胎釉質量,好于瓷板畫胎釉的質量,特別是一些薄胎器物,胎體之薄尤過于清雍正時期。當時的瓷板因成型工藝所致,多不十分平整,有凹凸在釉下,釉面亦不平滑,與晚清時期的波浪釉相似。
紋飾:珠山八友瓷藝紋飾題材廣泛,內容豐富。人物畫類有羲之愛鵝、太白醉酒、東坡賞硯、踏雪尋梅、富貴壽考、麻姑獻壽、桃園結義、風塵三俠、竹林七賢、岳母刺字、木蘭從軍、秉燭達旦、采藥濟世、伏虎羅漢等;山水畫類有云壑飛泉、翠峰漁影、溪山煙雨、松窗讀書、游江覓句、攜琴訪友等;花鳥畫類有松鶴延年、喜鵲瑞果、翠鳥荷花、白頭海棠、綬帶紅梅、暗香浮影等。這些題材內容多含有故事情節及吉祥之寓意,著眼傳統文化,表現中國人的思想和情操,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和可讀性,比淺絳彩瓷畫更人世,更有民俗特征。
款識:徐仲南作品常見落款為:“仲南徐陔寫”、“徐仲南寫”等,印款為:“仲南”“徐陔之印”、“徐印”;鄧碧珊常見落款為:“鄧碧珊畫于珠山”、“鐵肩子碧珊”等,印款為:“碧珊”、“小溪釣徒”等;何許人常見落款為:“許人何處畫于湓浦客次”、“許人何處畫”等,印款為:“許人”、“何處”等;畢伯濤常見落款為:“伯濤寫于珠山”、“畢伯濤寫于珠山”等,印款為:“伯濤”篆款;汪野亭常見落款為:“野亭汪平”、“傳芳居士汪野亭”,印款為:“汪平野亭”、“平生”、“平山”等;王琦常見落款為:“西昌勾迷道人王琦寫”、“西昌勾迷王琦寫于珠山”等,印款為:“西昌王琦”、“勾迷”等;王大凡常見落款為:“黟山王大凡畫”、“希平居士昌江客次”、“王堃畫”等,印款為:“大凡”、“王堃”、“王大凡作”等篆款;田鶴仙常見落款為:“荒園老梅田隺仙寫”、“田隺仙寫于珠山”等,印款為:“隺仙”、“田印”等。
辨真偽:從瓷器和瓷板上:“珠山八友”所用瓷器胎質細膩,造型完美,瓷板平整,厚薄均勻,不見疵點,看到胎質粗松、燒制變形、厚薄不勻、翹曲有疵的作品,就可定為贗品。從題款上:“珠山八友”書畫俱佳,作品上的文字純熟流暢、揮灑自如,那些字體大小不一、字形生硬拘謹的,即為贗品。從品相上:民國迄今不到百年,“珠山八友”瓷器又經反復選擇,所以畫面一般還保持著光澤亮麗、圖文清晰的特征。若見題款文字磨損、畫面脫彩、模糊不清,多是作舊。從落款的干支紀年:“珠山八友”生卒年齡差距較大,作偽者任意選擇一個干支年款湊數。若發現“珠山八友”卒后年款,必是偽作。從繪畫的風格:“珠山八友”的作品十分精細、山水秀逸、人物傳神、花鳥富有生氣。偽作往往生硬造作,匠氣十足,沒有一點大家風范。
工作時間: 8:45-17:30